01. 什麼是 “野馬效應”?#
在非洲的草地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它們身形小巧,卻是野馬的 “致命克星”。這些蝙蝠趁著野馬不注意時,飛落到野馬的身上,用尖銳的牙齒刺破馬皮,吸食血液。很多野馬因無法擺脫蝙蝠吸食血液,而導致它們狂躁、暴跳如雷,狂奔不止,最終筋疲力竭,倒地身亡。經研究發現,其實蝙蝠吸食的血量對於野馬而言,微不足道,更不會造成生命威脅,真正導致野馬死亡的,是它自身被激怒的失控情緒,無法擺脫的心魔,從而形成的悲劇。由此可證,人們因一些小事常常大動肝火,給自己情緒帶來嚴重後果的現象,稱為 “野馬效應”。
02. “野馬效應” 的根源是什麼?#
-
情緒囤積量過多
最典型的就是日常喜歡壓抑自己情緒的人,當情緒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他就會爆發,不僅禍害別人,更禍害自己。所以,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正確的排解,它就會以一個更醜陋的方式宣洩出去,以一個失去理智的方式發洩到別人身上,也讓自己處於情緒漩渦裡無法出來。 -
被 “本能腦、情緒腦” 控制
生活中,我們的很多事情的決策都經由 “本能腦” 和 “情緒腦” 所決定的。它們非常強大,但做事卻缺乏理智,只會根據欲望和本能反應行事。比如,一件事情未如你所願,如果不經過思考,那麼本能腦和情緒腦就自然而然接管反應。這時候,你本能就會生氣、暴躁和憤怒。大腦是避難趨易的,不加思索的反應對我們來說更快捷,更簡單,更節省腦細胞。但本能的反應,會催生出很多負面情緒,讓我們無法控制事情的局面,反而被事情所控制。倘若我們使用的是理智腦,那麼我們就能減少很多負面情緒,也能很好控制事情,並將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被它所控制。
03. 如何走出 “野馬效應”,收穫情緒穩定?#
-
10 秒呼吸法:給情緒一個緩衝期
當我自己面對孩子時,出現負面情緒,我會先深呼吸 10 秒,讓這個情緒在我腦海裡盤旋一會,然後我會問自己一句:“我現在怎麼了?” 先把情緒和事情隔開,然後再作反應,這個效果屢試不爽。當然,事後還是可以做些情緒疏導的工作。倘若內心的情緒積壓太多,不排解出去,再好的方法對你來說的也是沒有的。事後,可以適當找人吐糟,寫情緒日記都是一些不錯的方法。記住,千萬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們穩定情緒的前提,一定是要安撫自己的情緒,情緒順了,事情也就順了。 -
寫情緒日記:把情緒扔進垃圾桶
我無數次安利這個方法給大家,像我這樣情緒壓抑比較多的人,或者情緒一點就著的人,都是非常建議用這樣方法把情緒排解出去的。下面分享一個寫情緒日記的模板,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抄作業哈~
- 擅用 “ABC 理論”:一秒改變行為認知
ABC 理論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的,A 表示正在發生的事件,B 表示我們對於事件的看法、理解和信念認知,C 表示我們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所以,事情產生的後果和情緒(C),都是因為我們對事情的認知理理解決的(B)。事情的發生,事情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對事情的理解,信念認知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們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有其他車輛加塞進來,這時候,我們可以有兩個想法:第 1 個,他就是故意佔我道的,氣死我了;第 2 個,他或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趕時間,祝福他吧!
倘若我們選擇第一个想法,造成的結果就是,悶悶不樂一整天,內心非常不爽不痛快,但如果我們選擇第二種思維,結果就是心生保佑,希望別人一切都好,而自己心情也不會受到他影響,依然心情愉悦。所以,你看,我們對事情的認知解讀,確實比事情來得更重要些。改變你的認知思維,就能改變你的情緒反應。
04. 寫在最後#
有人說 “生活中的 10% 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 90% 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的反應決定。” 確實,我們無法掌控事情的發生,唯一能掌握的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反應。我不是說每個人面對每件事都得保持情緒穩定,而是要懂得有的放矢,不該大動肝火的,可以利用情緒調節工具,讓情緒得到安撫,確實按耐不住的情緒,建議尋求幫助,將情緒釋放出去。唯有這樣,我們就能游刃有餘操控自己的行為,不被情緒左右自己的決策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