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主流声音的背后:伪道德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认知

在这个信息高速变动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总是认真相信主流舆论叙事,那么 ta 的精神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主流叙事从来不是稳定的。而是随风而动的、阶段性策略性表演。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评价,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 180 度的转变。而真正的 “信任” 是有情绪成本的。你如果投入了信仰,就必须承受一次次的背叛与反转。结果就是,越是认真对待主流叙事的人,越容易受伤;越想真心相信的个体,反而越容易被打脸。

Generated Image September 03, 2025 - 4_14PM

所以很多人学会了 “表演”,在公开场合展示 “正确的价值立场”,内心却早已空洞、怀疑,甚至麻木。像司马南、宗庆后这样的典型,只是这套伪道德表演系统中的一部分。现在,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信任,往往只能在私下的小团体中维系。公开的道德,经常只是工具和保护色。很多敏感、诚实的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得格外痛苦。因为他们始终在尝试维持内心的秩序,却不断被外部的叙事反复击碎,陷入剧烈的内耗和精神撕裂。

这很像我们上学时候,最焦虑、最痛苦的,往往不是成绩最差或最好的学生,而是那些不上不下、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却又总是受挫的中间层。社会也是一样。信念被反复被颠覆,普通人就会陷入持续的认知失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动荡中反而会怀念过去。传统的价值观,虽有种种问题,但它们通常是稳定的。它能穿透几代人,为个体提供心理秩序和归属感。即使其中包含偏见或落后,也因其确定性而带来精神上的安稳。很多人一生都未曾跳出偏见,但这些偏见不会扰乱他们的精神平衡。

而现在的主流叙事,却经常自我打脸、自我否定。比如一个 50 年代出生的人,人生中听到的主旋律变化次数之多,足以击碎很多试图 “认真生活” 的人的精神底线。昨天日本是世仇,怎么突然又一衣带水,进入蜜月期了,现在又变成万恶的小日本,未来可能为了对抗美国,日本又变成可以联合的朋友,日本又变成自唐朝以来的朋友。昨天美国是帝国主义,今天美国总统成座上宾,现在又成敌人了;昨天口罩不可或缺,今天全面放开像是理所当然。反复、剧烈的价值摇摆,让整个社会的价值基础都变得不可信,也无法延续。

当社会失去稳定价值观,人会失去 “人生叙事”。但人是需要 “人生叙事” 的,我们需要一种内在一致、可解释过去与未来的价值体系。当主流叙事频繁变化,社会无法提供连续的价值支撑时,每个人都只能靠自己。有很多人都变成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不去在意有道德,也不去在意不道德,而是非道德的。一切道德都是形式与工具。他们不再在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在意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一切变成了表演、计算和服从。嘴上喊着口号,心里早已放弃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人与制度的信任彻底崩塌。剩下的,只是伪装与演技,是群体压力下维持的 “秩序幻觉”。这个时代,稳定的价值观不再由官方提供,不再由主流媒体传达,它必须由我们自己来构建。我们要在反复摇摆的信息风暴中,为自己设立 “价值坐标”。我们要重新学会观察世界、理解事物、建立信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叙事的翻转与操控。

我们也必须慎重挑选那些能长期信任的朋友,组建真实而稳定的小共同体,在其中保留人性与良知。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套可以持续验证、代际延续的价值观,最终只能靠强制灌输、形式表演与群体压力来维持秩序。而在表面 “稳定” 之下,是日益堆积的精神撕裂与信任崩塌。在一个断裂的时代,我们必须为自己一点一点,重建。这样我们才至于麻木,或者精神失衡。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