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真正的成長,是一場象徵性的“弑父”

image

在許多家庭、文化和社會結構中,有一種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力量,叫作父權制。它不靠鐵鏈綁住你,也不靠暴力控制你。它的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它悄悄地進入了你的內心 —— 讓你自己成為它的守護者。

這就像一場內在的殖民:它不佔領你的身體,而是佔領了你的心靈地圖。它告訴你誰該說話、誰該聽話;告訴你什麼是 “乖”,什麼是 “叛逆”;更關鍵的是,它讓你把 “順從” 當成美德,把 “獨立” 當成危險。

在這個系統裡,最核心的關係是一條垂直的權力鏈:頂端是那個至高無上的 “父親”—— 不一定只是生物學上的爸爸,也可能是母親、老師、領導、傳統、規則,甚至是某種 “你應該怎樣” 的聲音。而底端,是永遠長不大的 “孩子”—— 也就是我們自己。

這套系統靠三個機制運轉,就像三把鎖,鎖住了我們的成長:

第一把鎖:禁止弑父
不是真的讓你去傷害誰,而是說 —— 你不能質疑那個權威。一旦你表達不滿、提出異議,就會被貼上 “不孝”“不懂事”“忘恩負義” 的標籤。久而久之,連你自己都開始害怕自己的憤怒,覺得反抗是一種罪過。

第二把鎖:獎賞順從
只要你聽話,就會得到好處:家裡的資源、父母的笑臉、親戚的誇獎、社會的認可。於是你學會了表演:微笑、點頭、說 “我都聽您的”。你用 “乖” 換來安全感,用 “服從” 換取歸屬感。

第三把鎖:抹殺個體性
在這裡,“我” 是個危險的字眼。“你要為家裡著想”“別太自私”“大家都這樣”,這些話像細雨一樣滲透進你的心靈。久而久之,你開始懷疑:我到底是誰?我的感受重要嗎?我的願望是不是太過分了?

於是,你就陷入了一種矛盾共生的狀態:
一方面,你恨那個控制你的權威,覺得他壓抑你、束縛你;
可另一方面,你又怕失去他 —— 怕一旦離開,你就一無所有,無人依靠。

這種又愛又恨、又依賴又怨恨的感覺,就是 “心理巨嬰” 的底色。

什麼是 “心理巨嬰”?
就是身體已經成年,但心理還停留在那個必須依附大人才能生存的嬰兒階段。他渴望自由,卻又不敢真正離開;他想要表達自己,卻又怕被拋棄;他憤怒,但只能偷偷抱怨;他夢想改變,卻連第一步都不敢邁出。

為什麼會這樣?
精神分析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分離 - 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要從心理上 “離開” 父母,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

這個過程的關鍵,是一次象徵性的弑父—— 不是真的去恨或傷害父母,而是敢於說:“我可以選擇和你們不一樣的路。
這是成長的成人禮。只有完成了這一步,人才能建立起一個穩定、統一的自我 —— 一個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能為自己負責的 “我”。

但在父權文化中,這一課被拦腰斬斷了。
於是我們看到:

  • 有人弑父失敗:剛想說 “不”,心裡立刻湧上強烈的罪惡感,只好低頭認錯,回到順從的位置;
  • 有人自我破碎:為了討好他人,壓抑真實情緒,戴上 “好孩子” 面具,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
  • 有人轉移依附:離開了父母,卻又立刻找新的 “權威” 去依靠 —— 上司、伴侶、名人、體制,甚至是某種意識形態。只要有人能給我方向、給我認可,我就願意追隨。

於是,一個 “生理成年、心理未斷奶” 的人誕生了。
他可能事業有成,朋友圈光鮮亮麗,但內心始終空著一塊 —— 那是一塊屬於 “自主” 的空洞。

在現代社會,這樣的 “巨嬰” 常常戴著三種面具出現:

第一種:媽寶男
他嘴上說著 “孝順”,實際上是在逃避責任和獨立。他把母親當作情感伴侶,甚至替代妻子的角色。他無法建立平等的親密關係,因為他真正的依戀對象,始終是那個養育他的女人。

第二種:公主病
她表現得柔弱無助,好像全世界都該寵她、供她、滿足她。她不是真的軟弱,而是從未學會靠自己站立。她把別人當成 “全能父母”,期待他們無條件地愛她、包容她、為她解決問題。

第三種:權威癮患者
他曾是被壓迫的孩子,可一旦手裡有了權力,立刻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 專制、控制、不容置疑。因為他從未學會如何平等地對待他人,只會複製童年經歷中的權力模式。

他們看起來不同,但內核驚人地一致:
外殼是自戀,內核是自卑
他們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肯定、關注、控制感,才能確認自己是存在的。一旦沒有人看他們、沒有人聽他們、沒有人服從他們,他們就會感到虛無,仿佛自己不存在。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聽懂了這些,也許你會突然明白:
原來我那些焦慮、拖延、討好、憤怒、無力感…… 並不完全是我的問題。
它們是成長環境留下的印記,是系統性的心理創傷。

但請記住:覺醒本身就是療癒的開始。

真正的 “弑父”,從來不是仇恨父母,也不是斷絕關係。
它是告別寄生性的依賴,是在心裡輕輕說一句:“謝謝你們養我長大,但現在,我要走自己的路了。”

這不是背叛,而是成熟。
就像一棵樹,根須曾汲取大地的養分,但終將向上生長,迎向屬於自己的陽光。

你要做的,不是推倒父親,而是走出他的影子
你要的不是反抗,而是重建自我—— 把那個被壓抑的感受找回來,把那個被否定的願望重新聽見,把那個 “我” 從 “我們” 中解放出來。

這個過程不容易。你會恐懼,會內疚,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冷酷、太自私。
但請相信:一個真正健康的關係,不是靠依附維繫的,而是兩個獨立的人,彼此看見,彼此尊重,自由選擇在一起。

當你不再需要靠別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當你能在孤獨中依然感到完整,
當你敢於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不怨天尤人 ——

那一刻,你就完成了心理上的成年禮。

你不再是巨嬰,而是一個完整的人

而這,才是自由的開始。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