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豐富了,但精神生活空間卻顯得越發逼仄,只有焦慮與狂躁,沒有文化。咱們看看這個浮華世界,人們已經退化成只能看畫面聽聲音的文盲,成了尚未文字啟蒙的嬰兒,幾秒幾十秒胡亂剪輯堆砌起來的短視頻攻陷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滿眼看到的,滿耳聽到的,皆是極盡的低俗惡搞,極致的情色媚俗,還有遍地 “專家” 亂燉出來的歪理邪說和下了毒一勺一勺喂給你的雞湯。
再看看評論區,更是一個污穢惡戳的世界,簡直不堪入目。這個世界,給了男盜女娼、投機倒把的合法途徑和公開平台,那些曾經被傳統文化道德價值觀約束的牛鬼蛇神,一夜之間,衝破了牢籠,遍地張牙舞爪,暴戾恣睢。
多數人的文化生活,特別是底層人民的文化生活,何止庸俗,簡直是禮崩樂壞。跨進 21 世紀的門檻之後,時間開始加速,科技讓一切變快,物質生活依舊俗常,精神生活卻顯得那麼單調,單調得有些乏味,甚至墮落得骯髒不堪。
還記得 “鳳姐” 嗎?她的一出現,便遭遇全網唾棄。那個時候,普遍的價值觀對這種極度的哗眾取寵是不能容忍的,是被排斥。現在看來,只能說 “鳳姐” 生不逢時,如果放到今天,似乎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今天的露脸晒肉、惡搞炫富已是一發不可收,人們仿佛就好這口,不怕你有多低俗,就怕你俗得不夠。
“鳳姐” 與 “郭美美” 成了新世紀挑戰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民間旗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起於壘土的文明之台轟然坍塌。為何會出現如此境況呢?不崇尚讀書不尊重文化,導致精神匱乏,算是原因之一。
今天,人們的生活貌似有了多元的選擇,但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又顯得如此單一。似乎除了刷屏,便是吐槽,在忙碌中快速瀏覽奇奇怪怪傻瓜一樣的東西,在嘈雜中肆意謾罵與己毫不相干的人和事,作為人類文明傳統載體的書籍,早已被丟到九霄雲外,片紙未留。
十多年前的 “鳳姐” 還能喊出讀《知音》《故事會》的宣言,看看今天還有幾人能靜下心來讀點正經書籍呢?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就算讀書,也只刷屏淺嘗輒止,更何況讀到的片段好多都是 “霸道總裁”“修煉成仙”“屌絲逆襲”“妻妾成群”“荒誕亂倫”“渣男女神” 這些宣揚 “天上掉餡餅” 不勞而獲的 “意淫爽文”。殊不知,天上掉下一個餡餅,卻在地上砸出了一個陷阱,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被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幻想思想長期浸淫,傳統社會價值系統岌岌可危,社會矛盾激化,違禮、僭禮之事層出不窮,禮制的權威遭到嚴重的挑戰,傳統文化與價值觀走向衰落。庸俗文化的泛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許倬雲所說的:“今日世界,只有專家,沒有知識分子。”
進入新世紀之後,知識分子伴隨著年份的推進,身影逐漸模糊。詩人北島的豆瓣首頁留言區被攻擊性言語佔領之後,他寫下一句話 ——“我從此關閉詩與詩的評論區”。這句話也呼應了顧城的名句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人們為什麼開始暴力對待知識分子,暴力對待文化人呢?這和一些知識分子、文化人主動迎合庸俗文化不無關係。我們看看今天有多少人真假知識分子,說些 “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的理論愚弄民眾。
還有更可惡的是,知識界湧現出大眾百姓的偽 “幫忙”,稱之為社會學家或公共管理學家或資深媒體人,他們打著大眾的旗號,自命為大眾的代言人。當人們看清了他們只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愚弄百姓時,便會群起而攻之。
知識分子還有責任感嗎?許倬雲說:“知識已成為商品,也已成為權力的來源,掌握知識的人操縱市場。” “給我三尺講台,我能搅动中國”,還記得這句石破驚天的話嗎?知識分子、文化人的哗眾取寵與明星化,改變了公眾對他們的印象,透支了公眾對知識與文化的消費熱情,進而開始厭惡。
隨著知識分子及文化人的失寵,他們開始變得沉默,變得不敢發言,直接導致思想的枯燥、娛樂的乏味和生活的無趣。文化開始變得前所未有地庸俗,表現出的是一種不尋常的民族精神分裂症、抑鬱和躁狂的交替。
如大師所言:“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