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生活空间却显得越发逼仄,只有焦虑与狂躁,没有文化。咱们看看这个浮华世界,人们已经退化成只能看画面听声音的文盲,成了尚未文字启蒙的婴儿,几秒几十秒胡乱剪辑堆砌起来的短视频攻陷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满眼看到的,满耳听到的,皆是极尽的低俗恶搞,极至的情色媚俗,还有遍地 “专家” 乱炖出来的歪理邪说和下了毒一勺一勺喂给你的鸡汤。
再看看评论区,更是一个污秽恶戳的世界,简直不堪入目。这个世界,给了男盗女娼、投机倒把的合法途径和公开平台,那些曾经被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约束的牛鬼蛇神,一夜之间,冲破了牢笼,遍地张牙舞爪,暴戾恣睢。
多数人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底层人民的文化生活,何止庸俗,简直是礼崩乐坏。跨进 21 世纪的门槛之后,时间开始加速,科技让一切变快,物质生活依旧俗常,精神生活却显得那么单调,单调得有些乏味,甚至堕落得肮脏不堪。
还记得 “凤姐” 吗?她的一出现,便遭遇全网唾弃。那个时候,普遍的价值观对这种极度的哗众取宠是不能容忍的,是被排斥。现在看来,只能说 “凤姐” 生不逢时,如果放到今天,似乎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今天的露脸晒肉、恶搞炫富已是一发不可收,人们仿佛就好这口,不怕你有多低俗,就怕你俗得不够。
“凤姐” 与 “郭美美” 成了新世纪挑战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民间旗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起于垒土的文明之台轰然坍塌。为何会出现如此境况呢?不崇尚读书不尊重文化,导致精神匮乏,算是原因之一。
今天,人们的生活貌似有了多元的选择,但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又显得如此单一。似乎除了刷屏,便是吐槽,在忙碌中快速浏览奇奇怪怪傻瓜一样的东西,在嘈杂中肆意谩骂与己毫不相干的人和事,作为人类文明传统载体的书籍,早已被丢到九霄云外,片纸未留。
十多年前的 “凤姐” 还能喊出读《知音》《故事会》的宣言,看看今天还有几人能静下心来读点正经书籍呢?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就算读书,也只刷屏浅尝辄止,更何况读到的片段好多都是 “霸道总裁”“修炼成仙”“屌丝逆袭”“妻妾成群”“荒诞乱伦”“渣男女神” 这些宣扬 “天上掉馅饼” 不劳而获的 “意淫爽文”。殊不知,天上掉下一个馅饼,却在地上砸出了一个陷阱,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被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幻想思想长期浸淫,传统社会价值系统岌岌可危,社会矛盾激化,违礼、僭礼之事层出不穷,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传统文化与价值观走向衰落。庸俗文化的泛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许倬云所说的:“今日世界,只有专家,没有知识分子。”
进入新世纪之后,知识分子伴随着年份的推进,身影逐渐模糊。诗人北岛的豆瓣主页留言区被攻击性言语占领之后,他写下一句话 ——“我从此关闭诗与诗的评论区”。这句话也呼应了顾城的名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人们为什么开始暴力对待知识分子,暴力对待文化人呢?这和一些知识分子、文化人主动迎合庸俗文化不无关系。我们看看今天有多少人真假知识分子,说些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的理论愚弄民众。
还有更可恶的是,知识界涌现出大众百姓的伪 “帮忙”,称之为社会学家或公共管理学家或资深媒体人,他们打着大众的旗号,自命为大众的代言人。当人们看清了他们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愚弄百姓时,便会群起而攻之。
知识分子还有责任感吗?许倬云说:“知识已成为商品,也已成为权力的来源,掌握知识的人操纵市场。” “给我三尺讲台,我能搅动中国”,还记得这句石破惊天的话吗?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哗众取宠与明星化,改变了公众对他们的印象,透支了公众对知识与文化的消费热情,进而开始厌恶。
随着知识分子及文化人的失宠,他们开始变得沉默,变得不敢发言,直接导致思想的枯燥、娱乐的乏味和生活的无趣。文化开始变得前所未有地庸俗,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寻常的民族精神分裂症、抑郁和躁狂的交替。
如大师所言:“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