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儘管親如兄弟姐妹,往往也無法做到真正都手足連心。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在兄弟姐妹之間,不和睦才是常態。因為對於兄弟姐妹而言,他們之間天生就存在競爭。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個人多一些,另一個人就少一些。因此,儘管在兄弟姐妹面前,我們也不要隨口說這三句話,以免後悔莫及。
一、揭短的話#
兄弟姐妹從小一起長大,彼此有什麼糗事,都記得一清二楚。比如,誰上小學了還尿床,誰小時候幹了什麼壞事。這些事都是兄弟姐妹之間的共同回憶,但不要經常在對方面前提起。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沒有誰會願意別人一直拿自己的糗事開玩笑,尤其是當外人在場時。
之前有個同事,每次有新人來公司時,就喜歡把同組員工犯的錯說一遍。長久下來,大家都對她避而遠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喜歡當眾揭別人短的人,往往有自卑感,同時也希望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他們內心存在自卑感,所以通過揭別人的短,在對比之中,獲得內心的優越感。通過當眾揭別人的短,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以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總有人拿沒有分寸的玩笑,當成自己幽默。一回兩回還好,但說多了只會遭人厭煩。
二、炫耀的話#
俗話說,財不露白。兄弟姐妹各自成年之後,有人混得好,自然也會有人混得差。這時候,如果還在兄弟姐妹面前誇誇其談自己的收入,只會遭人記恨。曾經看到一則寓言,乞丐並不會嫉妒比爾・蓋茨有多麼有錢,但會嫉妒比自己收入更高的其他乞丐。身邊熟悉的人,他們總是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好。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 “嫉妒反應”;指的是當個體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反而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轉嫁到與自己境地相同,但取得了更好的成就。在這種心態下,產生的一系列反應,就被稱之為 “嫉妒反應”。嫉妒反應的基本特徵,就是仇恨和焦躁,同時會轉為語言上或行為上的攻擊。尤其是在兄弟姐妹之間,大家都是同一個起跑線,當一個人格外優秀時,就更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嫉妒。因此,如果你是兄弟姐妹中那個更為優秀的人,務必不要談起自己的存款和成就。可能說的人並沒有炫耀的意思,但聽的人總能解讀到炫耀,甚至是嘲諷的含義。一來二去,兄弟姐妹之間就產生了隔閡。
三、說教的話#
孔子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年長的哥哥姐姐,由於出社會比較早,總是喜歡給弟弟妹妹給出一些意見。然而,這個建議要適可而止,不能 “爹味” 太重。“爹味” 指的就是人們總是在別人未詢問的情況下,就主動給他人提沒有幫助的建議,試圖教會他人東西。同時,還會伴隨著貶低性的評價。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竟然試圖教谷愛凌滑雪。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個體教育他人時,內心會產生一種自我很重要的錯覺。對於他們來說,在教育別人的過程中,會讓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提升,從帶來一種自我滿足感,而不管這個建議是否適合對方。因此,喜歡說教的人,不僅是為了在他人那裡建立自己偉岸的形象,更多是出於對自身能力的需求。只不過,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別人過度說教。如果經常以長者自居,隨意評判自己兄弟姐妹的生活,不僅無法讓弟弟妹妹聽從自己的建議,反而會讓他們感到不耐煩。
總而言之,兄弟姐妹雖是最親的人,但說話也仍然需要一些分寸感。炫耀的話、揭短的話、說教的話,都要少說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