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為什麼西方文明總是能夠走向勝利?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约翰福音 1:1)

成吉思汗屬於哪國文化?實際上,文化往往是不問國界的。

image
腐敗、衰落,是所有傳統文化的必然命運,除非它遭遇新的異質文化。這一點符合物理學的 “熵增定律”:一個封閉系統,會走向單一、無序,最後死亡。地球文明之所以源源不斷地演進,是因為這是一個開放系統,有太陽提供能量。因此,地球生命呈現出多樣性、有序化。

嚴格的說,所有傳統文化都衰落了。但,西方好像稍微有點例外。西方文明之所以具有普世性,是因為它內含著一個自我否定的核心。而其他文明則千方百計地保守自身,故其命運當然是熵增導致的衰弱。人類歷史因此表現為西方對非西方的征服。

其實,傳統文化本身也是一個相當含混的概念。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不知道經過了多少雜交,而絕非從一而終。古代中國經歷了商周之變、周秦之變,秦朝的 “大一統”,漢代的 “獨尊儒術”,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將各種夷狄文化雜糅進中原文化,唐宋時期的開放,蒙古人建立 “行省” 制度,明代皇帝有信天主教、佛教的,清代的被殖民,現代中國引入馬主義、大陸法系,現時代的信息文明,等等。但,很多知識分子還在迷信、美化 “傳統文化”,不知道他們究竟指的是上面的哪一部分 “傳統”。

同樣,東亞社會中那些繼承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經濟發達地區,其文化形態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使是看上去仍然保存著 “中國傳統文化”,但真正滋養他們的,卻是現代文明。那種小橋流水、田園牧歌式的 “美好”,不過是知識分子的想象罷了。在經濟落後的地方,只可能是 “窮山惡水出刁民”,道德淳樸之類的說法,不過是遠觀得來的膚淺印象。居然還有人認為,“人情社會” 是傳統文化之美的表現。難道 “面子文化” 的危害還少麼?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 的延續性,只是一個錯覺。真正的事實是:“大航海” 以來,我們一直跟在西方文明後面,亦步亦趨,但又不情願承認別人的優勝性。還有天文數字的一代又一代 “文人”“學者” 在吃論證傳統文化優越性這碗飯。他們就像清末的官員,總是哭著祖宗之法不可改,西方不過是蠻夷化外之地。不像日本人那麼徹底,“脫亞入歐” 一了百了,省得夜長夢多。再如李光耀明言,新加坡的繁榮並非儒家倫理,而是西方法治文明的功勞。

“西方” 之所以是西方,恰恰是因為,他們敢於自我否定,而保持著文明的開放性。其實西方的形成,正是文化融合的範例。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是古希臘,而古希臘人用腓尼基字母來記錄自己的語言,而腓尼基字母來自中東的古代閃族語,古閃族語又學習了古埃及的文字。西方文化的另一個源頭是基督教,它是對猶太教的改造,而其發揚者卻既不是希臘人,也不是羅馬人,而是來自中北歐的森林 “蠻族” 日耳曼人。

後現代神學家庫比特認為,“西方的意義” 就是批判精神和人道主義。在猶太教 - 基督教傳統中,有兩個核心精神:批判性思維與人道主義 —— 正是批判性思維推動著西方不斷自我否定、自我更新;正是人道主義精神,使得西方不斷走向生命中心、生活中心。

實際上,古希臘、希伯來,這 “兩希” 的凝結點就是理性。西方文明之所以總是能夠走向勝利,是因為理性的勝利。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理性,不僅僅是邏輯、定理之類的東西。黑格爾將理性上升為一種精神。而這一點,只有西方做到了。當人類理性有能力徹底理解精神的時候,這個理性不僅僅是自在的理性,亦是自為的理性,它是自我意識,是自在自為的作為精神東西的理性。但黑格爾說,東方只有自然宗教,而沒有精神。這一點怎麼理解?我們只能通過宗教神學來看清楚黑格爾的用意。

image
羅德尼・斯達克的《理性的勝利 —— 基督教與西方文明》一書寫道:

神學有的時候被稱作是 “信仰的科學”,它是對上帝的形式推理,重點在探索上帝的本質、意圖、要求,理解它們如何定義了人與神的關係。多神論太不符合邏輯,所以沒有神學。神學必然要求一個有意識的、理性的、萬能的、無限的超自然存在作為上帝。

人去不斷地探究上帝在幹什麼!這是西方之外的文化所沒有的現象。但,正是從這一點出發,西方不斷否定著自身,因為上帝也需要證明自己是上帝,上帝也可以自我否定,它通過創造活動來證明自己並自我否定。因此,上帝也是有人格的。故,基督教成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密碼,成就了西方人的自我意識。一種進步的信仰,由此誕生。

基督教是面向未來的,而各大宗教總是宣揚過去的美好。基督教教義在原則上是可以被修正的(即使在實踐中未必一直如此),理性的證明是可以讓教義不斷進步的。教會在中世紀建立的大學代表了對於理性力量的信仰,在經院哲學的推動下,這種信仰滲透了西方文化,推動了科學研究、民主理論和民主實踐的發展。

——《理性的勝利 —— 基督教與西方文明》

東方文化的人們則在永遠地深思冥想一個非存在的東西,它沒有人格、虛無縹緲、沒有意識。因此,這種文化沒有理性的用武之地。“東方沒有神學家,本該探索此道的人們拒絕了神學的根本前提:一個有意識的、萬能的上帝的存在。”

但當下世界,無論怎麼保守傳統文化的國家,其人民都接受了科學,而且,科學仍然在不斷改造人類的生存方式。而科學的特點,就是可證伪性,即能夠自我否定。為什麼非西方文化不能產生科學?著名哲學家怀特海認為,在西方之外,其他宗教的眾神形象都是非人格化、非理性的,所以孕育不出科學,亞洲的宗教尤其如此。李約瑟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來尋求 “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 的唯物主義解釋,最後得出結論,中國科學匱乏的根源在於宗教,“從來沒有出現過神聖的立法者為非人的自然立法的觀念”。

此外,政教分離、產權思想,都在基督教中有描述。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最重要的是,基督教中道德平等的倫理觀念。東方傳統倫理是等級秩序的,因此,人們就不會去追求普適性的規則和秩序,而且,總有人高於其他人,成為最高的統治者。但在基督教那裡,只有人人平等,例如保羅告誡奴隸主要善待奴隸:“他們和你們,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並不偏待人。”

而第一個現代國家,其《獨立宣言》如是說:“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千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道德平等的倫理觀,是革命性的。而這恰恰是東方傳統很難開出現代的原因。

傳統文化的迷思,是一種懷古情感。但,任何傳統文化就像任何事物存在生命周期一樣,如果無非更新,就不可能長存,而更新的條件,只能是接納新生事物。這就是西方文明總是能夠走向勝利的奧秘所在。

愛德華・希爾斯的《論傳統》寫道:“傳統依靠自身是不能自我更生或自我完善的。只有活著的、求知的和有欲求的人類才能制定、重新制定和更改傳統。” 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人人平等的倫理關懷,而不是保守各種教條,才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仔細理解一下黑格爾的精神,我們就會產生一種生命的崇高感,以及對文化他者的開放胸懷,而不至於畫地為牢、白白浪費生命。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