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危機逼近:當鐵飯碗變得越珍貴,求職者的未來何在?

image

賴特・米爾斯說,如果人們不把自己置於時代潮流和自己所屬社會階層的所有個人生活機會當中,他們便無法理解自身的經驗並對自身的命運進行測定。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當市場經濟的潮水退去,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人們便萌生了抓住最後的 “救命稻草” 的想法,擁有 “鐵飯碗” 的安全感,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最珍貴的奢侈品。而那些手握 “鐵飯碗” 指標的人,就變得越發傲慢與得意。

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真遭遇 “大蕭條”,“鐵飯碗” 恐怕也難保碗裡有食。從 “1929 年美國大蕭條” 時期的社會現象,似乎可以預見到未來之路將要面臨的恐懼與艱辛。國民經濟的崩潰,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勞動者失去工作機會,或者減少工資,1931 年美國失業率高達 25%。“失業” 是大蕭條最顯著的特徵,鐵飯碗越珍貴,求職者越卑微,離 “大蕭條” 就越近。

社會生產過剩,消費不足,窮人消費不起,中產不敢消費,富裕人群逃離,經濟螺旋下降。隨之而來的是,股市崩潰,工廠倒閉。嚴酷的經濟環境,推動群體心態發生劇變。社會信譽喪失,斷貸成為常態,房東大量驅逐沒錢繳納房租的房客,年輕人大量回歸大家庭,投靠父母。大量失業女性淪為失足婦女,男性不再注重外表,更不要談生育了,社會生育率持續下降。

同時,出現社會發展逆潮。減少社交,如同我們今天躺在家裡刷無聊的短視頻打發大量的時間一樣,當時的美國人用紙牌、棋類、低價的電影消磨時光。逆向城市化出現,回歸農村,更精細的種地,以獲得糧食。精神匱乏,精神病人大增,宗教盛行,神棍和邪教層出不窮。

人類經濟社會何以會出現繁榮與衰退的交相罔替?“大蕭條” 這個怪誕的幽靈何以會如影隨形?美國從一戰後柯立芝繁榮到美股 “黑色星期四” 再到胡佛時期大蕭條,終而引發後來的二戰。有些問題似乎百年無解,比如 “工業大國怎麼解決產能過剩和消費分配的問題”。曾幾何時,美國工人和我們一樣 “牛馬” 似的存在,在這樣的 “牛馬” 精神推動下,美國曾創造了全球 40% 工業產值(中國在 2023 年也創造了奇蹟,占到了 35%,一躍成為全球工業第一大國。)

但巨大的產能壓力和消費不振讓經濟危機的陰影始終不散。於是,美國人為了提振消費,讓股市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終而形成美股大泡沫;發明了消費貸和消費分期,形成無法消解的金融壞帳;大基建,以死亡上百工人的代價建造了著名的 “胡佛大壩”。終而,大蕭條還是如約而至,沒有人能違抗經濟規律。

奧地利學派的首席理論家默里・羅斯巴德認為:大蕭條不是因為政府實行 “自由放任主義” 引起的,而是政府干預過多造成的。經濟危機並不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現象,而是對此前政府干預市場帶來的誤導的一個總糾錯。羅斯巴德將美國大蕭條歸究於胡佛時期政府干涉市場的惡果,他認為並不是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失靈,而是政府干預太多使得市場經濟不再市場化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美國大蕭條雖已作古,但是從前些年開始,就不斷有學者發出 “世界將面臨大蕭條” 的警告。今天看來,這一警告,絕非杞人憂天。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