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叔本华的這一句話徹底點醒了我

image
叔本华曾說:
“為了和別人一樣,我們喪失了四分之三的自我。”
這句話放在今天,也十分貼切。

有些人為了所謂的 “成功”,追趕別人的腳步,不知不覺丟掉了真實的自己。

1、 不做 “複製品”

我們每天都在忙著 “卷”,誰不卷,就意味著被淘汰。
但大多數人很少會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是誰?我究竟想要什麼?
別人升職了,你著急;
別人買房了,你焦慮;
別人家的娃報各種興趣班,你跟風;
別人的朋友圈裡曬旅遊,你也恨不得立馬訂機票。
為了跟上 “節奏”,我們拼命 “上車”,害怕一旦慢了,就會被甩在後面。
可其實,這所謂的 “趕進度”,不過是陷入了一場無休止的攀比遊戲,最後弄丟了自己。
樹上春樹說過一句話: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事怎麼也長久不了。”

漸漸地,你失去了自我,成了個 “標準化” 的複製品。

2、不盲目跟風

經常會聽到同事們在辦公室裡談論:
“那個老劉家買了一套學區房”,“隔壁老王家又換新車了”,“樓下鄰居小孩老厲害了,門門功能都優秀”。
大多數人認為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
而那些沒跟上這個節奏的人,彷彿在被無情地 “淘汰”。
我們看著這些 “別人的生活”,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只有這樣,我才不算被拋棄?
但問題是,和別人一樣,真的就能讓我們快樂嗎?
叔本華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不能。
追隨別人的路,可能會讓你暫時得到某種認同感,但那是短暫、空洞的。
為了和別人一樣,喪失的是真實的自我,而這份自我丟失的代價,遠比想像中要大。

3、不被 “標籤” 和 “框架” 化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說過: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生活不需要那麼多複雜的標籤和框架,也不需要在別人的標準裡打轉。
有的時候,和三兩知心好友品一壺好茶,登一次山,也是一種幸福。
其實,這個道理早在 1000 多年前古羅馬皇帝奧勒留就告訴我們了:

“生活的目標不是站在大多數人一邊,而是避免陷入瘋狂的行列。”
我們跟風拼命賺錢買學區房,我們跟風努力攢錢換新車,我們跟風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
我們一邊羨慕別人活得風生水起,一邊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
可是,別人走的路,真的適合你嗎?
我們總以為跟隨大多數人的腳步,就能少走彎路。
可別忘了,每個人要走的路是不一樣的,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
就像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話:“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
每個人都有千萬種可能,不是嗎?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模板,也沒有一條適合所有人的成功之路。

後記

尼采曾說:
“成為你自己!”

你是誰,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適合的路,也只有你自己能走出。

人生苦短,不要讓別人的生活定義你,更不要為了和別人一樣,犧牲自我。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也不需要。

當你做到三個不:不做複製品,不盲目跟風,不被 “標籤” 和 “框架” 化,也許就是自己內心開始變強大的時候。

image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