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说:
“为了和别人一样,我们丧失了四分之三的自我。”
这句话放在今天,也十分贴切。
有些人为了所谓的 “成功”,追赶别人的脚步,不知不觉丢掉了真实的自己。
1、 不做 “复制品”
我们每天都在忙着 “卷”,谁不卷,就意味着被淘汰。
但大多数人很少会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是谁?我究竟想要什么?
别人升职了,你着急;
别人买房了,你焦虑;
别人家的娃报各种兴趣班,你跟风;
别人的朋友圈里晒旅游,你也恨不得立马订机票。
为了跟上 “节奏”,我们拼命 “上车”,害怕一旦慢了,就会被甩在后面。
可其实,这所谓的 “赶进度”,不过是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攀比游戏,最后弄丢了自己。
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事怎么也长久不了。”
渐渐地,你失去了自我,成了一个 “标准化” 的复制品。
2、不盲目跟风
经常会听到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谈论:
“那个老刘家买了一套学区房”,“隔壁老王家又换新车了”,“楼下邻居小孩老厉害了,门门功能都优秀”。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
而那些没跟上这个节奏的人,仿佛在被无情地 “淘汰”。
我们看着这些 “别人的生活”,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只有这样,我才不算被抛弃?
但问题是,和别人一样,真的就能让我们快乐吗?
叔本华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不能。
追随别人的路,可能会让你暂时得到某种认同感,但那是短暂、空洞的。
为了和别人一样,丧失的是真实的自我,而这份自我丢失的代价,远比想象中要大。
3、不被 “标签” 和 “框架” 化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过: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生活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标签和框架,也不需要在别人的标准里打转。
有的时候,和三两知心好友品一壶好茶,登一次山,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 1000 多年前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就告诉我们了:
“生活的目标不是站在大多数人一边,而是避免陷入疯狂的行列。”
我们跟风拼命赚钱买学区房,我们跟风努力攒钱换新车,我们跟风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
我们一边羡慕别人活得风生水起,一边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
可是,别人走的路,真的适合你吗?
我们总以为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就能少走弯路。
可别忘了,每个人要走的路是不一样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那句话:“别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每个人都有千万种可能,不是吗?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模板,也没有一条适合所有人的成功之路。
后记
尼采曾说:
“成为你自己!”
你是谁,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适合的路,也只有你自己能走出。
人生苦短,不要让别人的生活定义你,更不要为了和别人一样,牺牲自我。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也不需要。
当你做到三个不:不做复制品,不盲目跟风,不被 “标签” 和 “框架” 化,也许就是自己内心开始变强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