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低的人都有一個共性#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拿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認知低的人就像攥著一把生鏽的錘子,遇到問題只會咣咣猛砸,最後釘子彎了、牆裂了,還怪工具不趁手。他們的人生困局,說到底都栽在同一個坑裡:把大腦活成了 “釘子戶”,拒絕接受世界的複雜性。
一、認知閉合:急著給人生貼封條#
2012 年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時,CEO 沮喪地說:“我們沒做錯任何事,但不知道為什麼輸了。” 其實答案早寫在認知裡 —— 當蘋果用觸屏改寫規則時,諾基亞高層還在實驗室裡測試 “摔不爛的手機鍵盤”。我們每個人都被社會的大潮推著走,時代淘汰你,並不會提前打招呼,所以,凡事多想想,要有一定的預見性。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 “認知閉合”:人為了逃避不確定性,會強行給問題畫句號。就像相親時聽說對方離過婚,立馬認定 “這人肯定有問題”;看到同事升職,張口就是 “肯定靠關係”。這種急著下結論的毛病,本質是用懶惰代替思考。
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卻不敢推廣,生怕衝擊自家膠卷生意,結果被時代拋棄。反觀富士膠片,將感光科技應用於化妝品,如今成功轉型。
二、固執己見:錯把偏見當真理#
認知低的人,永遠活在自己的邏輯閉環裡,拒絕打破邊界。老舍筆下的祥子,拉車攢錢一輩子,卻因為認死理,寧可累垮身體也不聽人勸。別人讓他存銀行、學投資,他偏覺得 “錢捏在手裡才踏實”。虎妞讓他巴結貴人(用現在的話就是向上社交、抱大腿),他躲得遠遠的,最後落得人財兩空。
現實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你勸他學新技能,他說 “學這玩意兒能賺錢嗎”;你分析行業趨勢,他回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
羅翔一針見血:知識越貧乏的人,相信的東西越絕對。心理學上有個 “達克效應”,能力差的人反而容易高估自己。比如剛學會健身的人到處指導別人動作,看了兩本商業書就敢指點江山。這種盲目自信的本質,是認知的 “信息茧房”—— 他們只接受符合自己預期的信息,把偏見當真理,把無知當個性。
三、拒絕自省:眼裡只有別人,沒有自己#
古希臘有個學生向蘇格拉底炫耀自家土地 “一望無際”,結果蘇格拉底讓他在地圖上找,連個芝麻大的點都標不出來。學生從此閉嘴,再也不敢吹牛。認知低的人恰恰相反 —— 他們永遠盯著別人的缺點,卻從不敢照鏡子。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 “空杯心態”,而認知低的人,就像裝滿水的杯子,再倒新知識只會溢出來。我曾見過一位創業者,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員工提建議他全盤否定:“你們懂什麼?我當年就是靠這個模式起家的。” 最後團隊散盡,公司破產。他的問題不是能力差,而是過去的經驗反而成了枷鎖。
四、思維固化:用 “舊地圖” 找新大陸#
有個經典實驗:把蜜蜂和蒼蠅關進玻璃瓶,瓶底對著光源。蜜蜂拼命朝光亮處撞,直到累死;蒼蠅亂飛亂撞,反而從瓶口逃出生天。認知低的人就像蜜蜂,只會用過去的經驗解決新問題,結果越努力越絕望。
喬布斯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 這句話的精髓在於 “主動打破認知邊界”。比如拼多多早期被罵 “低端”,但黃峥看透了下沉市場的購買力和 “社交電商” 模式的可行性;特斯拉剛造電動車時,傳統車企嘲笑 “這玩意能上路?” 結果馬斯克用現實打臉。商業的勝負手,從來不是資金或資源,而是認知的維度差。
彼得・德魯克早就警告過:最危險的錯誤,不是答案錯誤,而是問題錯誤。有時候,當你問出正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一半。有人把婚姻不幸歸因 “屬相犯衝”,把投資失敗怪罪成 “時運不濟”。他們似乎永遠分不清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
賭場老虎機故意設置 “近失效應”(差一點就中獎),讓人產生控制幻覺。然而有多少人把隨機當規律,把運氣當實力?
據說,優衣庫柳井正有個習慣:每年親自當三天收銀員。他說:“在報表裡看到的都是數字,在櫃台聽到的才是真實。” 當年寶潔靠這個邏輯碾壓同行,據說,他們請家庭主婦到公司提出生活中的各種不便和需求,一旦採納就會給予相應的獎勵。
如何實現認知突圍?#
-
用 “奧卡姆剃刀” 砍碎認知枷鎖
遇到複雜問題,先問 “如果只能保留三個要素,該留哪三個?” 這其實也是馬斯克不停強調的 “第一性原理”。傳統觀念認為電動汽車成本高、續航短,很難大規模發展。但馬斯克不這麼看,他從電池的基本要素出發,發現電池的原材料鋰、鈷成本並不高,只是過去被一些複雜供應鏈和高昂的組裝成本拉高了價格。於是他致力於優化電池生產流程,和供應商重新談判,降低成本,最終讓特斯拉以更親民的價格走入大眾視野,推動了整個電動汽車行業的變革。 -
建立 “認知糾錯系統”
如何實操?準備個 “打臉筆記本”,專門記錄自己判斷錯誤的事,定期復盤,打破思維的牆。《黑天鵝》作者塔勒布有句話:擋在你和認知巔峰之間的,往往不是未知,而是已知。認知低的人抱著舊船票想登新客船,最後只能在碼頭抱怨 “世風日下”。而真正的高手,早把自己活成了變形金剛 —— 今天拆成汽車狂奔,明天組成飛機衝霄。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