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簡介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BF%88%E5%85%8B%E5%B0%94%C2%B7%E6%B3%A2%E5%85%B0%E5%B0%BC
邁克爾・波蘭尼(1891-1976 年)他是現代社會少有的通才,有人把他比作 “當代牛頓”。他與哈耶克、波普爾並稱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三大思想家”。事實上,若論思想的超前性、原創性和淵博程度,他甚至可以超越哈耶克和波普爾。他就是邁克爾・波蘭尼。一位被無數思想家引用,普通人卻很少知道的隱沒先知。
波蘭尼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打通物理、化學、複雜科學等超強的自然科學天賦。他的兒子和兩名學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也不僅在於,在納粹、蘇聯崛起的時代,他毅然轉向社會科學研究,與哈耶克、波普爾一同創建朝聖山學社,對極權主義發出最有力的抨擊,捍衛自由體制。更在於他對知識、信息、文明的三大反思,可謂洞察了人類思維的底層,文明社會的本質。
自從前蘇聯體制崩潰以來,“計劃經濟不可行” 已成為社會共識。然而,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寄希望於在現代高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的輔助下,實現計劃經濟的理想。
貢獻一
人類最重要的知識,是 “緘默知識”
長期以來,人類對 “知識” 一直存在著重大誤解。很多人以為,只有那些可言說、可傳授、可驗證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比如數學公式、歷史典故、學術論文。
於是,人們把大量精力投入到 “有形知識” 的教育軍備競賽中;也正是源於此,人們相信通過全面收集有形信息,可以建立計劃經濟烏托邦。
然而,波蘭尼早在 1930 年代就通過其著作《社會、經濟和哲學》明確指出,計劃經濟的根本問題在於它無法有效利用人類的 “緘默知識”。(波蘭尼《社會、經濟和哲學》)波蘭尼在《個人知識》一書中提出,人類知識分為 “顯性知識” 和 “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是可以明確傳授和驗證的,如數學公式和學術理論;而緘默知識則是無法言說、無法完全傳授的日常技能和直覺,如駕駛、溝通技巧和企業決策的直覺。這些緘默知識分散在無數個體之中,難以被集中管理和調控。(波蘭尼《個人知識 —— 朝向後批判哲學》)計劃經濟試圖通過全面收集和管理顯性知識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忽視了緘默知識的關鍵作用。
但是邁克爾・波蘭尼,卻在《個人知識》一書中,完全顛覆了這種知識觀。
他認為人類的知識其實有兩種:一種是 “顯性知識”,即那些可以歸納、驗證、傳授,比如課堂書本上的明確知識;另一種是 “緘默知識”,即那些無法歸納、驗證,甚至無法傳授,卻是生存、發展都必不可少的日用知識。比如駕駛、游泳、靈感、溝通技巧等等。
緘默知識往往是默會的,甚至是非理性、偶然的、相對的。幾乎沒有人能說清楚,瞬間的靈感迸發,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然而相比有形知識,緘默知識才是最重要的知識。比如,企業家做決策的直覺、想像力、說服力等都是緘默知識。通過上商學院、獲取學位,學來的書面知識,常常無助於企業決策,甚至可能有害。
還比如,科學發現表面源自艱苦的實驗、精確的計算,但其實科學天才偶發的靈感更為重要,這也是緘默知識。
波蘭尼的發現,顛覆了傳統的知識體系,使人類對知識的認知實現了質的飛躍。如今,“緘默知識” 理論更是已經成為了複雜科學、教育領域、經濟學、社會學思考不確定性的必備常識。
貢獻二
計劃經濟一秒鐘都不可行自從前蘇聯體制在全世界垮台,“計劃經濟不可行” 已經成為社會常識。然而即便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對計劃經濟的種種 “輝煌成果” 念念不忘,認為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高科技輔助下,可以實現計劃經濟。
事實上,早在蘇聯公布 “第一個五年計劃” 數據的 1930 年代,邁克爾・波蘭尼在《社會、經濟和哲學》一書中,就直言不諱地指出,蘇聯體制消滅了至關重要的緘默知識,導致經濟根本不能運行;而這些那些所謂的統計數據全是虛假的。
在光鮮的數字之下,蘇聯其實一直在利用資本主義的資金、技術和手段,來為計劃經濟續命。他們參考國際價格、利用地下黑市、發放特權,嘗試了各種商業、技術項目;即便如此,他們仍然無法完成資源配置,只是帶來巨大的浪費、饑荒和腐敗。
他們心裡非常清楚,計劃經濟一秒鐘都不能運行,一天都不能存在。所以他們調整統計方法,創造出所謂的 “經濟奇蹟”,以此欺騙全世界……
貢獻三
現代文明的本質是 “多中心秩序” 東西方的傳統社會,都是由頂端的掌權者實行垂直管理的權力金字塔結構。最典型的是古代中國:朝廷制定計劃,層層下達指令,下層機械地執行。即便是晚清改良派對 “議會” 的認識,也只是 “上傳下達”。這種 “單中心秩序” 結構簡單,首要目的是維系穩定,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安守本分,成為集體的工具。
但是在現代社會,人類的需求與合作變得越來越複雜,生產所需的信息,都分散在無數個人的手中。因此每一個領域或團體,都必須形成自己的決策中心,每一個中心都不能掌控別的中心。在現代社會這種 “多中心秩序” 中,每個人都自由參與競爭和創新;各個中心之間,通過分工、交易、自由聯結在一起,完成海量的交流、分工和交換,才能實現生存和發展。
以 “中心多少” 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社會,是對文明的本質的真正洞察。
邁克爾・波蘭尼甚至還進一步指出,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 “多中心複雜秩序”。所以蘇聯體制根本不是科學、現代的秩序,而是扼殺分工合作的 “單中心秩序”,是文明的倒退。
波蘭尼指出,蘇聯在其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中,試圖通過統計數據和中央指令來管理經濟,實際上卻消滅了至關重要的緘默知識,導致經濟運行的失敗。儘管蘇聯政府通過參考國際價格、利用地下黑市和發放特權來維持計劃經濟的運轉,但這些手段僅是權宜之計,無法根本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最終導致了巨大的浪費、饑荒和腐敗。
波蘭尼是第一個揭露蘇聯計劃經濟騙局的先知。他指出,蘇聯在光鮮的統計數據背後,實際上依賴於資本主義的資金、技術和手段來維持計劃經濟的運轉。這種 “單中心秩序” 不僅無法有效配置資源,還扼殺了個體的創新和競爭能力。計劃經濟的核心問題在於它無法適應現代社會複雜多變的需求,因為現代社會的信息分散在無數個人手中,每個領域或團體都需要形成自己的決策中心,無法被單一的中央權力所掌控。波蘭尼進一步指出,現代文明的本質是 “多中心秩序”。在這種秩序中,信息和決策分散在多個獨立的中心,每個中心通過分工、交易和自由聯結實現合作與創新。這種複雜的網絡結構使得現代經濟能夠靈活應對變化,推動持續的發展和進步。相比之下,蘇聯的 “單中心秩序” 試圖通過中央集權來管理整個經濟體系,忽視了分散的緘默知識和個體的創新能力,導致了系統性的失敗。
現代市場經濟正是基於 “多中心秩序” 的理念,通過分散決策和自由競爭,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社會的繁榮發展。邁克爾・波蘭尼的理論深刻揭示了計劃經濟不可行的根本原因。他通過對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的區分,指出了計劃經濟無法有效利用分散在個體中的緘默知識,從而導致經濟管理的失敗。現代社會的成功依賴於 “多中心秩序”,這種分散的決策和自由的市場機制能夠更好地適應複雜多變的需求,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持續的發展。因此,計劃經濟不僅在理論上難以實現,實際上也在歷史實踐中證明了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