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有過這種經歷:本來挺清醒的,結果看到大家一窩蜂地買什麼、搶什麼,腦子一下就熱了。心想不管真假,先搶了再說。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其實根本不需要它。為啥會這樣?“博傻理論” 可以解釋我們這個行為。
博傻理論#
稱最大笨蛋理論,是凱恩斯在 1936 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以下是關於博傻理論的詳細介紹:
定義
在期貨、證券等資本交易市場中,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也願意出高價購買,是因為他們預期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出更高的價格把它買走。如果沒有更大的笨蛋出更高的價格,那自己就是最大的笨蛋。
博傻行為的分類
感性博傻:在行動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一場博傻遊戲,也不清楚遊戲的規則和必然結局。
理性博傻: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關規則,根據對大眾心理的判斷和分析,相信當前狀況下還有更多更傻的投資者即將加入,因此才投入資金賭一把。
1. 你買的不是東西,是 “有人會接盤” 的幻覺#
意思是:你之所以敢買,不是因為東西本身多有價值,而是你覺得肯定還有 “更傻的人” 會用更高的價格接手。不是你真看好,是你信別人更衝。比如最近爆火的:labubu(無需多言,我想大家應該有關注到吧)這套心理機制不光出現在商業、炒股、買房裡,連日常生活裡也有。拼手速搶折扣券、跟風追熱搜、甚至是衝動跳槽,很多時候我們不是靠自己分析,而是看別人都怎麼動的。說到底,博傻理論不光是經濟學,也是心理學。
2. 為什麼你會走進 “更大的傻瓜” 這套局?#
-
第一,誰都怕自己落單
看到別人在買,哪怕不懂也想試試,不然總覺得自己是不是 “信息落後”。其實就是跟風。你並不信產品,只是怕錯過。 -
第二,我們老愛只挑自己想聽的
這叫確認偏誤。一旦你傾向於相信某個結果,就會無意識地去找能支持這個結果的證據。比如你看中一隻股,有一個人說會漲,你馬上點頭;十個說風險高,你卻當沒看到。 -
第三,有些人對自己 “過分自信”
總覺得自己能比別人快一步、準一點,不至於是最後那個傻子。可這不正是所有人都在想的麼?越這樣想的人,越容易掉坑。 -
第四,情緒上來了,理智真攔不住你
以為你是 “分析完再行動”,但很多時候情緒早就搶了方向盤。貪婪、焦慮、僥倖…… 統統混在一塊,最後你買的不是東西,是一個自我安慰的期待。
故事案例#
小李本來挺穩的,做投資也有幾年經驗,成績不算差。有天他刷到一支股票,說是 “有內幕消息要暴漲”,網上不少人都在轉。他沒怎麼了解這家公司幹嘛的,直接買了。因為他信:“反正我不是最後那個傻瓜。” 剛開始確實漲了點,小李有點小得意,甚至還想加倉。但過了沒幾天,股價直接跳水。他想跑都來不及,眼睜睜地看著賬戶變紅。後來他才說,自己壓根沒弄明白公司背景,只是怕 “錯過機會”。其實像他這樣的事,你我可能都遇到過。不在股市,也在別處。人有時候真不是不聰明,而是太想賭一把能贏。
想不成為那個 “最後那個接盤的”?那只能一點點穩下來#
-
別太在意 “別人都怎麼選”
聽聽無妨,但別把別人的決定當你的導航。很多時候,別人也只是跟著別人走。 -
信息別挑著看
麻煩把 “反對意見” 也讀一遍。一個選擇值不值得做,往往不是看它有多少讚美,而是看它被質疑時你還能不能接受。 -
情緒要留一點空檔期
真的想買、想投,就先別急著點確定。放個一兩天,再回來看看自己還衝不衝動。 -
最後,別怕出錯,怕的是不反思
錯一次不丟人,關鍵是你能不能搞明白錯哪兒了。人都會踩坑,但有的人能學會繞過去。
你說 “傻瓜” 這事兒能不能避免?不一定。但你要是真想少當幾次,最起碼得願意停一停,想一想:我現在是因為看到了價值,還是因為覺得後面還有個 “更傻的人”?答案不同,結果可能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