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有过这种经历:本来挺清醒的,结果看到大家一窝蜂地买什么、抢什么,脑子一下就热了。心想不管真假,先抢了再说。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需要它。为啥会这样?“博傻理论” 可以解释我们这个行为。
博傻理论#
称最大笨蛋理论,是凯恩斯在 1936 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以下是关于博傻理论的详细介绍:
定义
在期货、证券等资本交易市场中,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也愿意出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出更高的价格把它买走。如果没有更大的笨蛋出更高的价格,那自己就是最大的笨蛋。
博傻行为的分类
感性博傻:在行动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一场博傻游戏,也不清楚游戏的规则和必然结局。
理性博傻: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关规则,根据对大众心理的判断和分析,相信当前状况下还有更多更傻的投资者即将加入,因此才投入资金赌一把。
1. 你买的不是东西,是 “有人会接盘” 的幻觉#
意思是:你之所以敢买,不是因为东西本身多有价值,而是你觉得肯定还有 “更傻的人” 会用更高的价格接手。不是你真看好,是你信别人更冲。比如最近爆火的:labubu(无需多言,我想大家应该有关注到吧)这套心理机制不光出现在商业、炒股、买房里,连日常生活里也有。拼手速抢折扣券、跟风追热搜、甚至是冲动跳槽,很多时候我们不是靠自己分析,而是看别人都怎么动的。说到底,博傻理论不光是经济学,也是心理学。
2. 为什么你会走进 “更大的傻瓜” 这套局?#
-
第一,谁都怕自己落单
看到别人在买,哪怕不懂也想试试,不然总觉得自己是不是 “信息落后”。其实就是跟风。你并不信产品,只是怕错过。 -
第二,我们老爱只挑自己想听的
这叫确认偏误。一旦你倾向于相信某个结果,就会无意识地去找能支持这个结果的证据。比如你看中一只股,有一个人说会涨,你马上点头;十个说风险高,你却当没看到。 -
第三,有些人对自己 “过分自信”
总觉得自己能比别人快一步、准一点,不至于是最后那个傻子。可这不正是所有人都在想的么?越这样想的人,越容易掉坑。 -
第四,情绪上来了,理智真拦不住你
以为你是 “分析完再行动”,但很多时候情绪早就抢了方向盘。贪婪、焦虑、侥幸…… 统统混在一块,最后你买的不是东西,是一个自我安慰的期待。
故事案例#
小李本来挺稳的,做投资也有几年经验,成绩不算差。有天他刷到一支股票,说是 “有内幕消息要暴涨”,网上不少人都在转。他没怎么了解这家公司干嘛的,直接买了。因为他信:“反正我不是最后那个傻瓜。” 刚开始确实涨了点,小李有点小得意,甚至还想加仓。但过了没几天,股价直接跳水。他想跑都来不及,眼睁睁地看着账户变红。后来他才说,自己压根没弄明白公司背景,只是怕 “错过机会”。其实像他这样的事,你我可能都遇到过。不在股市,也在别处。人有时候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想赌一把能赢。
想不成为那个 “最后那个接盘的”?那只能一点点稳下来#
-
别太在意 “别人都怎么选”
听听无妨,但别把别人的决定当你的导航。很多时候,别人也只是跟着别人走。 -
信息别挑着看
麻烦把 “反对意见” 也读一遍。一个选择值不值得做,往往不是看它有多少赞美,而是看它被质疑时你还能不能接受。 -
情绪要留一点空档期
真的想买、想投,就先别急着点确定。放个一两天,再回来看看自己还冲不冲动。 -
最后,别怕出错,怕的是不反思
错一次不丢人,关键是你能不能搞明白错哪儿了。人都会踩坑,但有的人能学会绕过去。
你说 “傻瓜” 这事儿能不能避免?不一定。但你要是真想少当几次,最起码得愿意停一停,想一想:我现在是因为看到了价值,还是因为觉得后面还有个 “更傻的人”?答案不同,结果可能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