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andrewji8

Being towards death

Heed not to the tree-rustling and leaf-lashing rain, Why not stroll along, whistle and sing under its rein. Lighter and better suited than horses are straw sandals and a bamboo staff, Who's afraid? A palm-leaf plaited cape provides enough to misty weather in life sustain. A thorny spring breeze sobers up the spirit, I feel a slight chill, The setting sun over the mountain offers greetings still. Looking back over the bleak passage survived, The return in time Shall not be affected by windswept rain or shine.
telegram
twitter
github

高考與階層:底層的希望、中層的剛需、上層的遊戲

高考對不同社會階層的意義:底層的出路,中層的剛需,上層的裝飾#

很多人心中,高考是一場公平競爭的選拔,是 “寒門出貴子” 的主戰場,是不看出身、只靠分數說話的通道。在現實中,高考早已不再是全民命運的唯一槓桿,它對不同階層的意義大不相同:對底層來說,高考是向上流動的唯一出路;對中層而言,高考是防止階層跌落的必要保障;對上層,高考只不過是一種 “符號性合規” 的姿態。換句話說,高考早就不是一個統一戰場,而是不同階層各取所需的制度性舞台。要理解高考的真實結構,必須先看清社會的真實結構。

一、底層的高考:向上流動的 “唯一通道”,但成功率極低#

在很多人看來,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實際上,高考只是對底層人來說是獨木橋。對底層家庭而言,高考不僅是 “希望”,更是 “唯一”。他們沒有資源開公司,沒有關係安排工作,沒有家庭背景 “托底”。孩子的出路幾乎只有一個:讀書,考大學,進城市,找份穩定工作。這是一種結構性的被動選擇。不是他們不想找其他出路,而是社會結構根本沒有其他選擇。

在這種高度集中資源、押注教育的背景下,高考成了整個家庭的 “命運之戰”。不僅是孩子在考試,更是全家在賭命。但問題在於 —— 希望雖存在,但成功率極低。真正通過高考實現階層躍遷的底層孩子,很少,而且會越來越少。更多的人考不上一本、考上了也難有後續資源支撐,會在進入社會之後被打回原形。高考確實能改變一些個體的命運,但作為改命的工具,它的含金量越來越低。而且,它改變不了階層結構的命運。它能讓一些個體從一個階層進入另一個階層,但社會結構還是那個結構。換句話說,制度確實開放了窗口,但大門依然緊閉。

二、中產的高考:避免階層滑落的 “剛性需求”#

中產家庭參與高考,他們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向上突破,而是為了不被甩出現有階層。中產普遍受過教育,有一定的社會資源,認同規則,信仰努力。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最怕的,就是自己 “努力不夠”,從而被捲出中產軌道。

他們的孩子上的是民辦學校、重點初中、知名高中,父母從小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管理社交、投入資金,目的很明確:至少考個一本,保住體面的未來。在中產階層的邏輯中,高考是一種底線思維。它不是理想的起點,而是防止跌落的護欄。但高考的殘酷之處也在這裡:中產之間的競爭最激烈,教育焦慮最嚴重,家長最 “懂規則”,卷得最狠,結果最不確定。你多努力一點,別人也不會停下腳步。所有人的孩子都在高強度內卷中尋找那一線生機。他們投進去的,不是希望,而是賭注。

三、上層的高考:象徵性的參與,禮節性的公平#

真正的上層家庭,對高考的態度極為淡定。他們有的是資源,有的是路徑。可以送孩子去國際學校,規劃海外升學,或者直接安排工作崗位。高考對他們而言,並不具備必要性。但他們仍然會 “參與” 高考 —— 只不過這種參與是象徵性的,是 “守規則” 的姿態,是對社會規則的一種合規性展示。

比如,孩子考進名校後,媒體會報導 “某企業家之子高考 700 分”,看起來像是在宣揚公平,實則在進行合法性敘事構建。這是典型的 “合法性建構”—— 並不是因為他們必須靠高考才能成功,而是用高考來證明自己 “並未享有特權”。這種 “裝飾性的參與” 反而構建了對制度的幻覺信任,讓底層和中產更相信 “只要努力,就有可能”。但事實上,高考只是他們眾多選擇中的一個,只是一個備用的選項。

四、高考的本質:選拔人才,也篩選服從#

站在系統的角度,高考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它不僅是人才選拔機制,更是社會穩定機制。高考通過標準化考試、統一化流程、應試導向,選拔出一批最能吃苦、最懂規則、最具服從性的年輕人,注入體制、科研、管理系統,成為制度的中堅力量。這類人最容易成為 “制度忠誠者”—— 因為他們是這套規則的受益者,他們相信規則,敬畏規則,執行規則,從不質疑規則。

系統並不怕底層有人上升,怕的是底層沒有希望。只要高考還在,只要還有人考上清北,社會的希望感就不會崩塌。於是,哪怕結構早已固化,仍然要在制度中製造少量 “通道”,釋放可控名額,維持秩序穩定。高考的存在,本質是穩定而不是流動,是篩選而不是公平:表面是選擇人才,實質上是權力讓渡,向不同階層有限下放向上流動的名額,以此確保社會的金字塔結構更穩固。

五、高考有用,但不需要神化#

高考依然是目前社會上最透明、最低門檻的競爭機制。它在規則層面上比關係、金錢、公務員遴選、公職安排等方式公平得多。但我們不能因此神化它、迷信它,更不能忽略其深層功能是 —— 按階層分配資源、維持社會結構穩定。不同階層在高考中的角色不同,得到的結果不同,最終的命運也不同。理解這一點,你就會明白:高考不是人人都能改變命運的鑰匙,而是系統分配 “有限上升通道” 的儀式。你可以參與,但不要沉迷;你可以借力,但不能迷信。你更要看到 —— 真正的階層躍遷、命運改變,從來不是通過一次考試完成的。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