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东大统计局数据
年份 | 月份 | 16-24 岁非在校青年失业率 (%) | 25-29 岁青年失业率 (%) |
---|---|---|---|
2025 | 1 月 | 16.1 | 6.9 |
2025 | 2 月 | 16.9 | 7.3 |
2025 | 3 月 | 16.5 | 7.2 |
东大教育部预计,2025 年将有 1222 万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就业形势再创新高难度。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 “毕业即失业” 困境。还有学生被辅导员建议通过开设 “灵活就业” 抖音帐号 “填报就业数据”,实际处于失业状态。更多人甚至只能成为全职儿女、服务员、或横店的临时演员 —— 哲学学士摆摊卖烤肠这样的事情已不稀奇。
在广大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焦虑时,正青春,去奋斗”“心若年轻向上,人生热辣滚烫” 的热词,却充斥主流媒体。资本和权力通过打鸡血的宣传,将青年的热情吸纳进逐利的体系,把个体变为可替换的生产要素,却对青年的困境与失望选择沉默甚至遮蔽。
五四青年节,原本属于青年自由、反叛与变革精神的节日,如今却在权力和资本共同塑造下,异化为宣传奉献、苦难与顺从的工具。在资本逻辑的渗透下,五四精神中鼓励思想解放、社会参与、自主表达的意蕴被消解,“奋斗”“牺牲” 的赞歌取而代之。青年被塑造成合格的 “韭菜” 和 “螺丝钉”,成为权力和资本利益链条上的被动承担者。
五四青年节与其初心渐行渐远,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个节日究竟属于谁??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青年点燃变革之火。在民族危机与思想桎梏之间,新青年敢于行动,敢于反抗。他们的反叛,是为了个体尊严和社会变革。
然而今天,资本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和青年的生存状态。灵活就业、平台经济、打零工和 “996” 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日常。他们被压缩在高房租、低薪资与未来不确定的生存夹缝中,承受着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全部压力。五四精神在今天被资本话语重新包装。媒体、企业和话语权机构齐声高唱 “奋斗”“奉献”,宣传 “自我驱动”“加班光荣”;而真实情况是,无数青年 “毕业即失业”,或 “返乡啃老”、黯然放弃梦想。
部分高校还通过 “灵活就业” 美化就业数据,甚至将 “自媒体” 或求职意向也计为就业,进一步掩盖青年真实处境。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下,不断塑造和消费青年的节日。每年青年节都成了榜样塑造、奋斗叙事、苦难美化的舞台。真实的青年困境,却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与表达空间。
甚至许多学生尚未毕业,就 “卷” 进了竞赛和实习,提前学会逢迎权力与资本,心中自由与反叛的火苗,也逐渐被现实规训与焦虑熄灭。青年节被反复阐释为 “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他们真正的命运却掌握在权力结构与资本之手。那些高喊 “奉献”“牺牲” 的中年精英和既得利益者,在掌握话语权的同时,将青年节变成规训工具。青年被训练成顺从且廉价的劳动力,个人尊严被消解,社会创造力则在高度资本集中下被压抑。
这样的五四青年节,距离最初的青年精神还有多远?它真的属于青年吗?还是仅仅成为体制与资本自我维护的表演场?一个真正伟大的青年节,理应鼓励青年忠实于自己的困惑,大胆质问不合理,拒绝盲目顺从,追求真正的公平和自由 —— 唯有如此,这个节日才可能重获意义,而不是沦为成人世界的一场精美却失语的仪式。
五四是起点,不是终点。异化的五四青年节,需要被重新思考,还给真正的青年。当更多青年再次勇敢追问 “我们要怎样生活、怎样劳动” 的那一刻,五四的精神才会真正苏醒,属于青年自己的节日也才会重新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