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果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知,就會被困在你的階層裡,被裹挾,甚至是被鐮刀收割。
01 底層被廉價娛樂麻醉#
底層,出賣的是時間、體力和腦力。底層,並不意味著你掙多掙少,而是你的思考和行為模式。你會發現,底層的人太忙了,讓人忙得沒有時間思考。在這樣的行為模式下,慢慢地,他也就不願意思考。
當他有休息的時間,都沉迷於廉價娛樂。太多的人,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工作中,經常忍不住拿起手機刷碎片化信息,一連幾個小時越刷越上癮。連吃飯和上廁所,手機都不離身。一到週末,在家裡一躺就是一整天,沉迷遊戲、小說和短視頻,一會不看手機,就會覺得空虛,表現出上癮的症狀。
他們毫不費力地感受快樂,在低級欲望中越陷越深,最終困在底層渾渾噩噩度日。尼爾・波茲曼在代表作《娛樂至死》中說: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
一旦你不保持警覺,不加以節制,就會被廉價的多巴胺快感牽著鼻子走。終有一天,你會在大數據的牽引下,逐漸喪失理智,脫離現實,不斷往下墜落,滑向無底的深淵。社會不公不僅體現在物質資源分配,更在於認知資源的壟斷。
資本讓我們的注意力消耗在了廉價娛樂上,而那些提供娛樂的供應商只是把你當成工具人,他卻獲得了巨額財富。怎麼辦?要破局,就要獲得更多的認知資源。要學會克制自己,卸載掉無限制消耗你注意力,讓你上癮的短視頻 APP。你要像肌肉鍛煉一樣,去適應深度思考。
將你的精力放在學習、思考和讀書上,多做一些逆人性的事情,做一些讓你感到痛苦的事情,痛苦 + 反思 = 進步。
02 中層掉入消費主義陷阱#
中層,也正在被消費主義綁架。中層手上有一定的資源,但消費主義通過廣告、社交媒體等渠道,將消費行為與個人身份、社會地位緊密關聯。
正如《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到的,群體裡的個體思考容易受到暗示和衝動的驅使,缺乏理性思考。因此,中產階級往往通過購買奢侈品、高端服務來彰顯自己的 “精英” 身份,但實際上這些消費並不能真正改變其階級屬性。
中層,也非常恐懼自己掉出所在階層。所以就會充滿焦慮感,許多家庭為了讓孩子進入 “精英教育” 體系,不惜貸款購買學區房或支付高昂的國際學校費用,不斷雞娃。明明收入只有 2~3 萬,卻能貸款買千萬的房產。
因此,哪怕他們佔有一定的資源,而這種由欲望、比較產生的消費模式導致他們難以積累財富,他們只會被資本的消費主義、教育的鐮刀收割之後,又不得不被綁在工作上。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與新窮人》中指出,消費社會構建了一個 “工作→賺錢→消費→更多欲望→繼續工作” 的循環,使中產階級難以逃脫。
如何破局?就是降低欲望,回歸理性。中產一定要深刻認識到,財富增長帶來的是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而非某種意義上的束縛。如果被衣服上的一個牌,一件奢侈品綁架,而犧牲了生活的自由,是最不划算的。
03 高層沉浸於權力幻象#
高層的生存模式,是掠奪稀缺資源,並且制定遊戲規則。但這時候,就容易沉迷於權力幻象。一個人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因為權勢太大,驕縱慣了,一向沒事,所以就越來越放縱,炫耀,公器私用等等,漠視一切,仗勢欺人,一直作到死為止。
230 萬的奢侈耳環事件,“董小姐” 事件等等,都無一例外,證明了這一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如果不具備 “德”,德行淺薄,站得越高,就會摔得越慘,越容易陷入泥潭。
如果一個人的認知、情商、品德沒有到一定的位置,卻享有破格的權力和財富,其實是害了他。對於德不配位的人來說,錢是浮財,而浮財是會砸死人的。
這靠什麼?一方面靠家教,家庭怎麼樣,往往決定了下一代怎麼樣。如果父母有很大的財富,很大的權力,但家教不好,沒有對子女進行良好的教育,一旦子女稍有不慎,連父母一輩都能連根拔起。另一方面靠個人修養。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自我警惕,不要越界。